close
標題:

台灣原住民的特色

發問:

aa.jpg

 
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
我的健康課要查有關不同原住民族群的一些飲食特色 ! 請幫幫我...把答案寫下來 1. 阿美族的飲食特色 2.布農族的飲食特色 3.達物族的飲食特色 4.排灣族的飲食特色 更新: 贈 10 點 喔 ! ! 幫 我 解 答 唄

最佳解答:

阿美族(Amis) 阿美族是個多神信仰的民族,所有的活動、病痛均有其專屬的神靈,在服裝方面,阿美族的女子以紅色及黑色為主要色系,男子則以藍色上衣、黑色短裙或紅色綁腿褲為主要裝扮。男、女的裙子尤其刺繡著精華的圖案。 ■ 泰雅族(Atayal) 泰雅族分佈於台灣的中北部山區,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僅次於阿美族的第二大族,也是台灣原住民中分佈最廣的一族。泰雅族以紋面及精湛的織布技術聞名。紋面的意義除了美觀以外,就女子而言,代表善於織布,可以論及婚嫁的女子;就男子而言,是獵過首級,能夠勇敢獨當一面,保家衛社稷的標誌,也是成年的象徵,所以他們又被稱為黥面番或王字番。 ■ 排灣族(Paiwan) 排灣族分佈於屏東縣的八個山地鄉與台東縣大武太麻里鄉一帶,是個階級分明的族群,分為頭目、貴族、勇士、平民四個階級。頭目為世襲制,擁有土地、獵區、河流;貴族以上的階級擁有華麗服飾及門楣雕刻的權利;在宗教方面,超自然與多神祇的信仰是排灣族的宗教觀。排灣族在其他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的一族。早期以夾織廣為收藏家喜愛,近年來以刺繡、豐富的圖象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,其圖案大都為祖靈像、人頭紋(頭目、貴族專用)、太陽紋(頭目專用)、百步蛇紋(貴族的祖先)。刺繡的色彩以橙、黃、綠為主色。南部排灣族有黑、紅兩種色彩為主,並以貼布繡的方式表現,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十字繡或一字繡。 ■ 布農族(Bunun) 布農族分佈於花蓮、南投、台東和高雄、屏東縣境內,以南投縣為主,是台灣原住民中典型的高山民族。他們是屬於父系社會,行大家族制。布農族對於農作(尤其是小米)的歲時祭儀非常謹慎而繁複,舉世聞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(Pasibutbut)就是在小米播種祭之後,祈求農作豐收所唱的歌謠。布農族的合音弦律在九族之中最為突出,其傳統文化裡並沒有舞蹈的表演,只有跨耀戰功時的跳躍動作。 ■ 卑南族(Puyuma) 卑南族主要分佈於台東縣,有祭師與頭目,前者負責部落的祭祀活動,也可為人驅邪、治病、祈福。後者負責政治與軍事的領導。卑南族是以農耕為生的,為所有「高山族」中漢化最深的民族。卑南族屬於母系社會,在婚姻上,男子都以入贅女方家為主,但因社會文化改變,這種風俗也漸漸變更。由於文化的變遷,目前母系社會的特色也漸漸的由父系的社會制度取代。在清朝康熙年間,以南王為首的卑南人平定了朱一貴的餘黨有功,被清廷冊封為「卑南大王」,鄰近的阿美族、排灣族都要向其納貢。 ■ 曹族或鄒族(Tsou) 曹族又稱為鄒族,主要分佈於南投、嘉義和高雄縣境內。鄒族屬是父系氏族的社會,重男輕女的現象非常明顯,部落中的男子會所「庫巴」(乃族人會商大事、舉行祭典、訓練男子的場所),是禁止女性進入的。鄒族每年都會舉行「瑪亞士比」的祭典,原本是在戰士出獵歸來、男子成長儀式或房屋落成時舉行的祭典,現在各村每年定期舉行,將祭天神、怯邪祈福及成年禮合併一起。祭典中的「近神曲」、「送神曲」等祭歌尚保留著鄒族的古語,聲調悠長緩慢,氣氛莊嚴神聖。鄒族又分為「北鄒」、「南鄒」,其語言、服飾、社會組織大同小異,倒是祭典完全不同。北鄒的「凱旋祭」(MAYSAVI)主要是祭拜戰神。南鄒的「子安貝祭」主要是祭拜祖靈。 鄒族人的宗教信仰屬於超自然的神祇信仰。主要的神祇有天神、戰神、命運之神、獵神、土地之神、粟神、家神、社神等。在服飾方面,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,皮衣、皮帽是上山的主要裝扮。另外,紅色的長袖上衣、胸衣與遮陰布加上山羌皮帽是男子盛裝的打扮;女子則以頭巾纏髮,黑裙、藍色長袖上衣、刺繡精美圖案的胸衣為主。 ■ 雅美族(Yami) 雅美族主要分佈在距台東之東四十九海浬的蘭嶼島上,為全台唯一海洋民族。由蘭嶼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,天氣炎熱,又因位於颱風的要衝,因此發展出地下穴居屋的型式,稱為半穴居。在宗教信仰方面,雅美族人的宇宙觀共分為八個層次,天界有五層,掌管陸地、海洋、食物、生命等。雅美族人相信靈魂觀,尤其以死去的靈魂(ANITO)最為懼怕。許多不詳的事物都歸咎於惡靈作崇。因此對死亡特別害怕。在服飾方面,雅美族男子以無袖、無領、短背心,配合上丁字褲;女子方面,斜繫手織方巾配上短裙,所有手織衣物均以白色為底,黑、藍相間的色彩。另外不同材質各種式樣的禮帽在不同場合時配戴。手工藝品方面,雅美族的製陶粗礦、樸質,木雕規則而細膩(尤其是大船的雕刻)。 ■ 賽夏族(Saisiat) 賽夏族主要分佈於新竹縣的五指山和苗栗縣屬的大東溪一帶,是台灣目前人數最少的原住民族群。深受泰雅族影響。賽夏族也有紋面的習俗,也屬於父系社會,愛好和平,其古老而神祕的「矮人傳說」,每隔一年的農曆十月月圓之時,是迎接矮靈歸來的日子,祭典開始前一個月,族人會擇期聚會,虔敬審慎地為祭典商議事務,準備迎接矮靈祭的來臨信仰方面,除了超自然的信仰祭儀之外,以祖靈祭及祭祀矮靈的祭祀最重要。 參考資料 yahoo 2008-05-06 20:43:42 補充: 台灣的原住民主要可分為「平埔族」與「高山族」。此種分類法的由來,與移民台灣的漢人有關。在台灣的清治時期,漢人曾依原住民漢化程度的深淺將其分為「土番」和「野番」,其後又依原住民歸化與否將其分為「熟番」、「歸化生番(化番)」和「生番」。其中,「熟番」大部分居住在西海岸的平原上,而「生番」則多居住在中央山脈一帶。 2008-05-06 20:44:18 補充: 於是,自閩粵二省移民到台灣的漢人,即稱居住在平地之原住民為「平埔番」,並稱居住在山地的原住民為「高山番」。日治時期以後,日本殖民政府仍然沿用「平埔番」和「高山番」作為政治上的分類,只是將「番」字改為「族」字。另外,日本人也稱台灣的原住民為「高砂族」,此名稱來自日本古籍對台灣的稱呼——「高砂」。 2008-05-06 20:44:42 補充: 戰後的學者也依循過去的這種二分法,來對台灣原住民進行分類。舉例而言,日本學者土田滋就以語言作為主要的判準,將台灣的原住民分成「高山族」和「平埔族」兩大類。前者包括現今住在台灣高山地區和東部的9個族群:泰雅族、賽夏族、布農族、鄒族、魯凱族、排灣族、卑南族、阿美族、和達悟族。後者則包括原居於台灣北部和西部平原,現已幾近消失的10個族群:凱達格蘭族、噶瑪蘭族、道卡斯族、巴宰族、巴布拉族、貓霧捒族、洪雅族、邵族(水沙連)、西拉雅族、和猴猴族。[3] 2008-05-06 20:45:14 補充: 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所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總共有13個族群,除了沿襲自日治時期所區分的9族以外,尚有邵族、噶瑪蘭族以及原來被認為是泰雅族之亞族的太魯閣族、賽德克族與受阿美族的支持及庇護的撒奇萊雅族。由於,過去人類學者的分類未必反應原住民各族群的現實,因此仍有原住民族人群正在爭取「正名」,未來新增正式族別的可能性極高。 2008-05-06 20:45:39 補充: 雖然,憲法目前已經承認台灣為多民族的國家,並賦予原住民各族「民族」的地位,但在目前臺灣政治與法律體系中,成為「民族」之後的民族地位實際改變有限,僅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獲得一席族群代表,主要的選舉如中央民意機關、以及地方行政及民意的選舉方式都沒有改變。不過在強化原住民族自治的進程中,「民族」的法律與政治意義將會有所提升,取得官方「民族」地位的原住民族未來有可能爭取到更為制度化的法律保障。 2008-05-06 20:46:14 補充: 為官方所承認的原住民族群與人口數[1]。 (右邊有*號者為日治時代學者分類的9族) 2008-05-06 20:46:46 補充: 阿美族(Pangcah;Amis):172,685人* 排灣族(Paiwan):83,391人* 泰雅族(Atayal;Tayal):81,348人* 布農族(Bunun):48,974人* 魯凱族(Rukai):11,408人* 卑南族(Puyuma):10,897人* 鄒族(Tsou; Cou):6,483人* 賽夏族(Saysiyat;Saysiat):5,541人* 雅美族(Tao;Yami;今稱達悟族):3,337人* 2008-05-06 20:47:19 補充: 邵族(Thao;原本被認為是為鄒族中的平地原住民,2001年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第10個原住民族):626人 噶瑪蘭族(Kavalan;部分噶瑪蘭人被分類為阿美族,2002年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第11個原住民族):1,092人 太魯閣族(Taroko;Truku;原本被認為是泰雅族的亞族,2004年1月14日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第12個原住民族):23,492人 2008-05-06 20:47:49 補充: 撒奇萊雅族(Sakizaya;在日治時代歸併為阿美族的一支,2007年1月17日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第13個原住民族):65人(向內政部申報者) 賽德克族(Seediq;原本被認為是泰雅族的亞族,2008年4月23日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第14個原住民族):6,000-7,000人 其他:145人 尚未申報:34,690人 2008-05-06 20:48:12 補充: 現今台灣原住民分佈。目前,尚未為官方所承認的平埔原住民族群(由北而南排列) 凱達格蘭族(Ketagalan) 道卡斯族(Taokas) 巴宰族(Pazeh) 巴布拉族(Papora;Papura) 貓霧捒族(Babuza) 洪雅族(Hoanya) 西拉雅族(Siraya) 馬卡道族(Makatao) 2008-05-06 20:49:30 補充: 不過將台灣原住民分類為「高山族」和「平埔族」事實上並不精確。一方面,不管是高山族或平埔族,他們都屬於學術分類上的「台灣南島民族」,只是因為因襲過去歷史上漢人對他們的稱呼與分類,而「在方便上」被分成兩大類。另一方面,「高山族」這個稱謂,本身就不符合事實的描述,因為並不是所有的高山族都是住在高山上。 2008-05-06 20:49:56 補充: 例如住在台灣東部花東縱谷和花東沿海地區的阿美族、以及居住在蘭嶼島的達悟族(舊稱雅美族),皆是居住在海岸與平原等非高山地帶。因此,已經有學者對這個問題堤出呼籲,認為:『當今國家政策,不應延續清國及日治以來從統治觀點出發的分類與命名;需打破「高山」與「平埔」的兩分法,應設法還給各族命名權』[4]。因此,在使用「高山族」這個稱呼時,宜小心斟酌,概以「原住民」稱呼為宜。 2008-05-06 20:51:04 補充: 文化特色 主條目: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 飛魚祭,由御園生暢哉在1940年所作,曾入選第三回台灣總督府美術展依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分析,原住民的屋架建築、火墾、吃檳榔、文面、皮衣製作、輪舞等文化習俗,都與傳統的南島文化相近。 2008-05-06 20:51:27 補充: 過去大多數的原住民都是以傳統游耕及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,近年來靠近平地的(高山)原住民則與漢人的生活方式接近,但是部落組織的維繫仍然保留著。布農族具有父系氏族制度;阿美族則屬於母系制度,部落的頭目擁有重要的權威與責任;魯凱族與排灣族則有貴族制度、長系制度等。 2008-05-06 20:51:45 補充: 原住民常用的衣料是自織的「番布」,是由苧麻製成。成年男子穿鮮艷的腰裙,女子穿長裙,喜歡用雞尾、鳥羽做頭飾。原住民有紋身的習俗,至今仍然保存,但紋身的圖案越來越隱蔽。 2008-05-06 20:52:15 補充: 原住民重視祖靈信仰,相信祖靈居住在山上,並且會保護族人收穫豐盛。各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祭典,例如:布農族的「射耳祭」(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穫豐收)與小米祭;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「矮靈祭」;達悟族的「飛魚祭」;排灣族人的「五年祭」。 2008-05-06 20:52:39 補充: 此外,卑南族重要的祭儀有海祭、男性的「猴祭」及女性的「鋤草祭」等。南鄒族相信祖靈依附在收藏的貝珠中,因而有「子貝祭」;鄒族則有「戰祭」、「收穫祭」。 2008-05-06 20:54:06 補充: 另外,原住民的音樂和工藝也具有相當特色。排灣族、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、雕刻藝術,布農族的皮衣製作技巧、鄒族的揉皮技術。泰雅族與太魯閣族的多金屬簧口簧琴、布農族的多聲部合唱、阿美族的自由對位式複音合唱等是其音樂特色。 資料來源:YAHOO網頁轉貼

其他解答:

這與族群居住地域環境有關 有此一說~~~ 在餐宴中 只要注意餐桌上若有“魚”的料理 先夾筷子吃魚而且喜歡吃魚的人 就有可能是阿美族~~~﹝一笑﹞ 可想而知 阿美族較喜歡吃魚 但是 根據文獻記載及學者田野調查 阿美族較其他族群更喜歡吃“菜” 建議您可以參考吳雪月的野菜文化 及野菜料理 或許就可以找到阿美族的飲食文化相關的內容了
arrow
arrow

    ccf83dy60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